校友风采

当前位置:首页> 校庆专栏> 校友风采> 文章
  • 徐艳兰
  • 来源: 更新时间:2022-09-01 15:48:52 点击数:次 字体:【
  • ​校友介绍: 

    徐艳兰,女,19908月生,哲学博士。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文学院2019级本科生,2013级学科教学(语文)教育硕士。

    2016年硕士毕业后,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攻读中国哲学专业的博士,2020年底博士毕业,现为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,中华诗词学会会员。

    曾获得浙学新视野暨“东南三贤”国际学术研讨会“青年学者浙学研究优秀论文奖”及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。20196月赴台湾“中央研究院”中国文学与哲学所交流半年。在《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》《浙江社会科学》《湖南大学学报》(社会科学版)《朱子学刊》等各类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,参与贵州社会科学规划国学单列课题重大项目一项,并主持1项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。

    《母校与我的因缘》

    在母校求学的七年,奠定了我人生最重要的底色。在这里,我的内心逐渐走向成熟,不仅收获了外在的知识,还锤炼出坚毅的品格。这里的老师亦师亦友,同学积极乐观,大家都昂扬向上,充满了生命活力。

    问渠哪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

    我与母校的缘分很深,2005年读初中的我,尚不知大学为何物,就参与了母校红角洲校区的建设了。记忆犹新的那个暑假,我母亲承接下了教学楼铺草坪的任务,可无奈夏日炎炎,请不到人,就临时拉我来凑数了。在崭新的校园里,挥汗如雨干了三天的我,懵懂的心中早就埋下了以后要来这里读书的种子。不曾想,这颗种子真的发芽了,并且在这里度过了最青春的七年时光。每当回首这七年的求学生涯,有数不尽的美好回忆与道不尽的感恩感谢。虽身处湖湘大地,但母校的一草一木、都时常闯入我的梦里,甚至有时我都恍惚呆立在计算机楼前,盯着那一排唯美的玉兰花树发一发思古之幽情,抑或是坐在教学楼中间的红枫树下,捡拾几片红枫夹在书中,点燃考研考博那段峥嵘岁月。校门口的那一池湖水曾倒影无数个清晨诵读的我,估计连湖中的鱼儿现在都能识得我。每年寒暑假回去,我都会去母校走走,看一看它的新变化。这片土地,是我梦想扬帆起航的地方,无论我走到哪里,它都是我心中永远的牵挂。

    文章不厌百回改,反复推敲佳句来

    在母校求学的七年,在老师的指引下,我找到自己内心真正热爱的东西,那就是写作。海德格尔讲“语言是存在的家”,但我认为写作才能使人真正存在。写作既是一种言语存在,又是一种生命的存在。学术写作又不同于一般的情感抒发,它需要严谨的态度,情感的节制、理性的参与、用语的规范。我觉得学术写作远比文娱写作要难,因为文娱写作好比肚子里有一桶水,倒出来还有半桶水,可学术写作吃进去的是草,却要求挤出来的是奶。因此在母校读书时,我喜欢捕捉转瞬即逝的想法,甚至每周都要写点东西,无论是观景感受也好,读书笔记也罢,反正每周都要让自己真正“存在”一回,这为我今后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
    做科研、写文章光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,曾对我敦敦教诲的老师们是照亮我学术路途的灯塔。文学院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论文写作方式,课堂上他们也会倾囊相授。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“文章不厌百回改,反复推敲佳句来”虽然记不得这句话具体是哪位老师说的,但这句话却影响了我一生。文章千古事,一定要改到自己满意才行,虽然至今没写出“佳句”,但对写文章改文章的热情未减当年。

    潮平岸阔奋击楫,扬帆破浪正当时

    枫林校区门口“明德精业”四个大字对我产生了潜移默化重要作用,后来读了中哲,才真正明白这个校训的分量。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”,中国古人的教育,不只是在于独善其身的道德养成,还在于化成天下的传道济民。每一个科师大的学子都要立志高远,做一个大写的人,并且要锤炼自己品格,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,以精益求精的治学和教学态度,去用“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,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”才能无愧于“灵魂工程师”的称号。母校的老师不仅在知识方面给予我智慧,而且在道德上助力我生命成长。如今忝列为一名高校教师,我将把他们所给予我的继续传递给我的学生,教之以爱,启之以智,育之以德,导之以行。在这个英雄辈出的年代,在这个潮平岸阔的新时代,我辈应当奋勇击楫,勇立潮头,乘风破浪,努力做一个好老师。

    最后,值此母校建校70周年,我深深的祝福文学院的老师们都幸福安康,也祝福母校发展的越来越好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