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庆动态

当前位置:首页> 校庆专栏> 校庆动态> 文章
  • 院 训 训 解
  • 来源: 更新时间:2022-11-21 15:18:50 点击数:次 字体:【
  • 院训:立德树人,传承人文;知行合一,创新进取

    训解:《左传·襄公二十四年(公元前549年)》鲁国叔孙豹回答晋国范宣子何谓不朽时说:“豹闻之:‘太上有立德,其次有立功,其次有立言。’虽久不废,此之谓不朽。”即是说立德为最高,立功次之,立言又次之(杨伯峻:《春秋左传注》P1088)。《说文解字》:“悳,外得于人,内得于己也。”段玉裁注:“内得于己,谓身心所自得也。外得于人,谓惠泽使人得之也。”(段玉裁:《说文解字注》P502)所以德既指道德、德行,又指恩惠。《管子·权修第三》:“一年之计,莫如树谷;十年之计,莫如树木;终身之计,莫如树人。”树人,谓济而成立之(黎翔凤:《管子校注》P55)。立德树人,即指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而以立德为先。

    《说文解字》:“传,遽也。”段玉裁注:“凡展转引伸之称皆曰传。”(段玉裁:《说文解字注》P377)《说文解字》:“承,奉也,受也。”(许慎:《说文解字》P253)传承,即指传授和接续、继承。《周易·贲·彖》:“文明以止,人文也。观乎天文以察时变,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。”王弼注:“止物不以威武,而以文明,人之文也。”“观天之文,则时变可知也;观人之文,则化成可为也。”(王弼撰、楼宇烈校释:《周易注》P121)人文是相对天文而言的。院训“人文”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,又指强调以人为主体、尊重人的价值、关心人的利益的思想观念。传承人文,即指老师传授、学生接续、继承的知识理论,其内容是人文性质的。

    立德树人,昭示了文学院教育的根本任务;传承人文,昭示了文学院教学内容的性质。

    中国古代哲学的“知”包括知觉、知识、道德意识,“行”多指个人的行为、活动,尤其是道德行为,“行”也称“为”、“习”、“践履”、“实践”,知行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问题(方立天:《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发展史(下)》P636)。“知是行之主意,行是知之功夫;知是行之始,行是知之成”(《传习录上》,王守仁《王阳明全集(上)》P5),王守仁第一次明确地提出“知行合一”的命题,肯定知行的统一,强调了行比知更为重要的意义(方立天:《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发展史(下)》P709)。院训“知行合一”即选择此积极的内涵:知识理论的学习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,在实践中丰富发展所学的知识理论。

    创新,指师生教与学中必须具有的精神,一是对往哲时贤知识理论的熟谙和深厚掌握,二是勇于提出质疑、大胆突破的勇气,二者缺一不可,前者为后者必须的前提和条件。《论语·子路篇》:“子曰:‘不得中行而与之,必也狂狷乎!狂者进取,狷者有所不为也。’”进取,指一意向前(杨伯峻:《论语译注》P141)。院训“进取”即是师生努力向前、立志有所作为的精神,是积极、健康、阳光的心态:不论处境如何,始终能保持心灵的自由思考,不断地学习、实践,使人生由欲求、求知、道德而至于审美的境界(张世英:《美在自由》第二十三章“人生的四种境界”)。

    知行合一,要求师生的知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;创新进取,要求师生学习、工作有明确的目标追求并且呈现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。

    院训强调立德,强调传承,强调实践,强调创新,从内在逻辑来说,是对师生的共同要求,立意于现在,着眼于未来,要求师生不断地提升、完善自己。